难点一:如何有效编制“导学案”
丁健:(徐州市第五中学)
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,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。教材是导学案制定的依据,课标和考试大纲为导学案的制定指明了方向,以此为基础进行导学案的设计。如何突破重难点体现了教师的智慧,导学案不应成为习题集,教师要用精巧的设计体现教学重难点和层次,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核心知识点。教师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引导,找出与知识点相联系的经典例题,让学生自己探索,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,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,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。在课堂教学时,学生讲述和讨论是其思辨过程用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,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加以纠正和引导是必要的,语言的交流是情感沟通的重要途径,师生之间的对话,能够拉近师生距离,同时能够将文字表述的知识鲜活化,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,所以,教师的引导不能因导学案的运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增强而被弱化。
导学案设计的题目宜精不宜滥,核心内容的设计要易于让学生接受,这是导学案编写的原则,在掌握的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,这是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和宗旨。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,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,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,钻研教材、课程标准、考试说明等资料,精编联系。
在“学讲计划”推行的过程中,一些学校推进导学案的力度很大,以行政命令的形式限时让老师编写出某册教材的导学案,教师为完成任务便不顾质量,东拼西凑,拿出来的导学案存在大量繁难偏旧的内容,很难进行教学。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求精,而不求滥。教研组、备课组可以集中全组的力量编制某一部分的导学案,教师试用,根据课堂教学的问题,教研组、备课组教师进行集中反思,对编制内容进行修订,反复揣摩,形成本学科的教学资源。
(——《浅谈学讲模式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》节选)
时雷:(沙集镇中心小学)
我认为导学单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。
一、以问题设计为导学单的根本形式。
导学单的设计要秉承“板块教学”的教学思路,拟设教学板块,预想教学框架,宏观把控教学环节和节奏。以问题设计为主线,问题设计以指向文本意图为准,达成让学生“学会什么”的终极目标,做到整而不碎,少而精致。引领学生解决“学什么”、“怎样学”、“学到什么程度”这三个问题。
二、导学单要提出“真问题”。
提出问题是导学单的基本形式,要做到提出“真问题”,就要做到“四个吃透”、“四个把握”。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、整体结构、主要线索、纵横联系,把握住知识点,形成知识链,构成知识网。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,把握住重点、难点、训练点,实现学用结合;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,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、广度,以实现“因材施教”、“差异教育”;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,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、能力的增长点、思维的激发点,以解决学生思维、探索的问题。
三、问题设计要有梯度,激发学生的学习“斗志”。
导学单设计根本目的就是了解学清,为下一步设计学讲教学过程打下基础。因此,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,从简到繁,注意梯度式的螺旋上升,要有利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“斗志”,让学生既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,又能品味到求索不得的失落感,产生对未知的旺盛求知欲,产生交流和展示的强烈欲望。
四、导学单的设计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文本,和文本对话的过程。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,遇难而退的现象不足为奇,所以导学单的设计不仅仅要有问题的提出,还要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。引导学生面对问题,该通过怎样的渠道去解决,逐步引导学生该怎样去学习,怎样去探究未知的知识,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格,对其终身学习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。
五、导学单的设计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陌生文本。
学生学习的过程,是形象塑造和抽象知识的建构过程。面对陌生的学习资料,该如何逐步读懂、读透,进而实现内化?导学单的设计要提供学习陌生文本的一般框架、思路和流程,授学生以渔。长期坚持下去,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陌生文本的学习能力。
附: 苏教版五年级第九册《滴水穿石的启示》导学单
项目 |
导学内容 |
难度 星级 |
自评星级 |
思路点拨 |
|
知识 |
你对李时珍、爱迪生、齐白石这三个人物哪一个感兴趣,能试着搜集他的资料,做成知识卡片和同学交流吗? |
☆☆☆ |
|
网络查询或同学交流 用知识卡片记录他的成就 |
|
相信自己能行 |
能读准这些字吗? |
锲 琢 炽 徽 |
☆ |
|
找出它在文中哪里,请教“无声的老师”——字典 |
能写好这些字吗? |
纲 贩 恋 勉 |
☆☆ |
|
首先要认真观察,观察它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位置,再描红。动手吧,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写得很漂亮! |
|
有不少成语藏在文章中,看看能找到多少个?如果能正确流利读好它就更棒了,加油! |
☆☆☆ |
|
仔细阅读课文,圈画出来,猜猜它的意思,利用词典理解就更好了。 |
||
文章生字新词挺多,能够读流利挺不简单的,给自己一个机会,挑战一下吧! |
☆☆☆ |
|
不动笔墨不读书,边读边画,不好读的句子、词语回读几遍,做个标记,请教父母、同学都是不错的选择哟! |
||
思考才能进步 |
1.课文中是怎么描述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的?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是什么? |
☆☆ |
|
文中有详细的句段描写,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更厉害了! |
|
2.雨水为什么不能穿石? |
☆☆☆ |
|
能不能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,和滴水能够穿石做个对比吧,也许你能发现点什么!加油干吧! |
||
3.文章中介绍了李时珍、爱迪生、齐白石这三位在事业上取得瞩目成就的人,你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? |
☆☆☆☆ |
|
建议可以把介绍这三位人物的语句用不同线条画出来,对比一下,他们的成功可是有共同点的哟。 |
||
4.生活或学习上你最成功的一件事什么?最失败的一件事是什么?有没有想过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呢? |
☆☆☆☆ |
|
经常反思做过的事情,汲取经验,能让自己成长的更快!开动脑筋想想呗。 |
||
5.读了这篇文章,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 |
☆☆☆☆☆ |
|
动手写一写,长短都可以,读书有自己的想法很重要。 |
(——《让导学单帮助教师轻松了解学情》节选)
赵雨:(泉山区汇文学校)
我是怎样设计“学讲案”的
一、“学讲案”的提出
推进“学讲计划”以来,有一项工作是必须先解决的,那就是备课。老式的备课形式、原来的“教案”肯定是无法适应“学讲计划”的要求了,老师们该怎样设计“学讲方式”下的备课(教案)呢?甚至,学讲方式下的备课还能再称之为“教案”吗?
据“学讲计划”的原理,无论是“自主学习”还是“合作学习”,不管是“学进去”还是“讲出来”,其行为主体都是学生,因此,我们教师的备课行为所最终呈现出来的方案再称之为“教案”便与学习的行为主体不搭配,于是大家便推出了“导学案”。本人认为“导学案”可以在教学中使用,但把它作为学讲方式下的备课方案名称,也依然体现出老师们理念更新的不彻底性,“导”的行为主体不还是教师吗?而一般的“导学案”往往极易把学生导入被动的学习方式中去。以此类推,称之为“讲学案”也不妥,虽说讲和学的行为主体都可以是学生,但它把学和讲的程序倒置了。
为了充分体现“学讲计划”精神,突显学习的行为主体,遵循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,于是,我就把“讲学案”的“讲”和“学”倒过来,便有了“学讲案”。
二、“学讲案”的作用
学讲案的作用和导学案有很多相同之处,最突出的差别在于“导学案”中“导”的行为主体是教师,而“学讲案”的行为主体彻底指向学生,并增加了学的呈现方式——讲。它不仅指导学生学什么、怎么学,还引导学生讲什么、怎么讲。其具体作用如下:
① 给学生指明学讲的方向。
② 给学生提示学习的主要内容。
③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的多种方法。
④ 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效果的多次机会和多种方式。
⑤ 使评价方式多元化,激发学生成就感。
最终是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学习。
三、“学讲案”的编写
(一)“学讲案”编写的原则
1、主体性原则。学讲案的编写一定要注意学和讲的行为主体是学生。
2、课时性原则。学讲案和教案、导学案一样具有课时性,即一课时一个学讲案。
3、学讲原则。学讲案不是单一的学案,既要有学的方案,又要有讲的方案。
4、学情性原则。学讲案必须考虑学情,不仅学什么、讲什么要依据学情,还要注意学生发展的主动性、差异性等。
5、灵活性原则。学讲案中,学的方式、学的时间安排,讲的内容、讲的范围、讲的方式都是灵活多变的。
(二)学讲案的基本框架
学科的目标不同,教材内容不同,课型不同,学情不同,即使同一个学科,
学讲案的设计形式也不完全相同。
以语文学科为例。我根据阅读课学什么、讲什么的内容先设计出一个基本框架:
1、 学讲目标
2、 学讲重难点
3、 学讲过程
① 学进去,记下来
② 学进去,读出来
③ 学进去,讲出来
④ 学进去,问出来
⑤ 学进去,做出来。
上面“学讲过程”的五个环节中,“学进去”贯穿始终,它是学生在课前、课上、课后对知识的接受、建构、生成的全过程;而其中的“记”、“读”、“讲”(狭义的)、“问”、“做”,是“讲”的多种形式的转化,既是学生“自学、互学、问学、‘教’学、悟学”的过程,是对所学知识的呈现、巩固和深化过程,也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的过程。
(——《我是怎样设计“学讲案”的》节选)